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于在华设立常驻机构的协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3:57:38  浏览:98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于在华设立常驻机构的协定

中国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于在华设立常驻机构的协定


(签订日期1985年9月5日生效日期1985年9月5日)
  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政府”)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世界银行”)一致同意在北京设立世界银行代表处(以下简称“驻京代表处”),
  为此,双方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世界银行委派一名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常驻代表,并向驻京代表处委派世界银行为履行其职责所需的其他工作人员。在委派常驻代表前,世界银行将把代表人选通知政府,并就委任事宜同政府协商,以取得同意。世界银行将把随代表在京居住的家属姓名通知政府。这一程序将适用于拟派往驻京代表处的任何其他工作人员的家属。

  第二条 世界银行常驻代表的职责
  世界银行常驻代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世界银行,并在世界银行授予他的职权范围内,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所有的业务活动。常驻代表应促进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同中国财政部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常驻代表应能同财政部进行直接接触,并应在遵守政府规定的程序的情况下能同其他有关机构进行直接接触。

  第三条 特权和豁免
  政府确认《世界银行协定》和联合国《专门机构特权和豁免公约》的各项规定均适用于世界银行及其工作人员、资金、财产和资产。世界银行常驻代表享受政府给予使馆馆长的待遇。政府还同意世界银行、其常驻代表和工作人员享受的特权和豁免不低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国际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享受的特权和豁免。
  世界银行确认,在政府确认的上述特权和豁免不受损害的情况下,世界银行常驻代表和其他工作人员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和规定。

  第四条 驻京代表处的安全保卫
  政府将采取所有合理的措施,以保证驻京代表处及其人员的安全。

  第五条 政府提供的帮助和公共服务
  政府将采取所有合理的措施,以便利因公务而访问驻京代表处的一切人员进入、旅居和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同意向驻京代表处、常驻代表及其工作人员提供的通讯、运输、公共服务及公共设施等便利应不低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国际组织在这方面享受的便利。

  第六条 最后条款
  本协定自政府和世界银行授权的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
  本协定经双方同意即可终止。
  本协定于一九八五年九月五日在北京签订,共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英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        世界银行代表
       财政部副部长         东亚太平洋区副行长
        李  朋         阿蒂拉·卡洛斯曼诺古
        (签字)            (签字)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81号


  《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已经2011年8月24日省人民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骆惠宁

  二○一一年九月六日


  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


  第一条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时享有依法取得补偿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受到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伤害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可以依照本办法申请补偿。

  前款所指的野生动物范围,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本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条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有依照本办法取得补偿的权利:

  (一)对从事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人员造成人身伤害或者死亡的;

  (二)对群众日常居住的房屋、帐篷等生产生活设施造成损失的;

  (三)对在依法划定区域内种植的农作物、经济林木造成直接损失的;

  (四)对在依法划定的生产经营范围内造成牲畜死亡的;

  (五)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当事人主观无过错,客观有损失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补偿:

  (一)主动攻击或者故意伤害野生动物造成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二)进行非法狩猎或者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造成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三)在划定的生产经营范围外的农作物、经济林木或者牲畜造成损失的;

  (四)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及运输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因管理不善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

  (五)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予补偿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省、州(地、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核实、认定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决定的审核和补偿费用的发放工作。

  第六条存在野生动物危害地区的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

  (一)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安全防护知识;

  (二)在野生动物危害地区开展有关野生动物习性、防护技术等内容的宣传培训工作;

  (三)在野生动物频繁活动区域树立警示标志;

  (四)建立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应急预案。

  第七条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属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申请补偿。申请可以书面提出,也可以口头提出。书面申请的,当事人应当填写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补偿申请表》;口头申请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记录申请的主要内容,并由当事人签字认可。

  造成财产损失的,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损失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造成人身伤害的,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应当在15日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因当事人抢救治疗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应当在抢救治疗后30日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八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符合立案标准的,应当派不少于两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必须客观公正,做好调查笔录和现场影像资料,如实填写《调查登记表》,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调查工作。不符合立案标准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告知当事人。

  乡(镇)人民政府、村(牧)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医疗机构应当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野生动物造成损失情况的调查工作。

  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立案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九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对事实清楚,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应当认定予以补偿,制作《补偿认定表》;对事实不清,认定不予补偿,应当书面说明理由。认定工作应当在调查工作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认定的意见应当在损失事件发生地村(牧)民委员会或街道办事处进行现场公示,公示期限为5个工作日。

  公示期内,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复核申请。受理复核申请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重新进行调查,并做出书面复核结论。

  公示期满,没有异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补偿决定,并移送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核。

  第十一条补偿金额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误工减少收入的补偿金额按照全省上年度每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乘以误工时间计算。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

  (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支付一次性残疾补偿金,残疾补偿金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确定,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最高为全省上年度农牧民年均纯收入的15倍;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全省上年度农牧民年均纯收入的20倍;

  (三)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补偿金和丧葬费,总额为全省上年度农牧民年均纯收入的22倍;

  (四)造成农作物或经济林木损失的,按上年度当地市场平均价格的50%补偿;

  (五)造成房屋、家具、帐篷等生产生活设施损失的,按当地市场价格的50%补偿;

  (六)造成牲畜死亡的,补偿金按当地市场价格的50%补偿。

  造成身体伤害进行抢救治疗的费用和首次劳动能力鉴定费由当事人先行垫付,经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补偿的,凭有效票据由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核实报销。

  第十二条当事人因野生动物伤害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出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造成财产损失的,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出具价格认定结论。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经费,省级财政负担50%,州(地、市)、县级财政各负担25%。

  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基金。鼓励境内外单位、个人捐资专项用于野生动物保护,提高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水平。

  第十四条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实行“一事一审一结清”的制度,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补偿决定,经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核后,在20个工作日内向受害人发放补偿费。

  补偿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对补偿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五条野生动物造成人员死亡和丧失劳动能力,其家庭生活困难的,可以依法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当地民政部门应当给予救助。

  第十六条虚报、骗取补偿费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回补偿费,并处虚报、骗取数额同等金额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负责办理补偿事项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故意刁难、拖延、不予公示和不按规定时限办理补偿的;

  (二)利用职务之便虚报、冒领补偿费的;

  (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挪用补偿费的。

  第十八条本办法涉及的《补偿申请表》、《调查登记表》、《补偿认定表》等格式文书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免费提供。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

环办[2003]24号




关于印发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厅):

现将《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切实做好2003年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附件: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二○○三年三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环保 宣教 要点 通知
抄 送:中宣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解放军环保局、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中国环境报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

附件:
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第五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为出发点,以推进环保中心工作为重点,营造氛围,加油鼓劲,努力开创环境宣教工作的新局面,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一、切实做好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精神的宣传,继续深化环境警示教育。

各地要紧紧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积极推动十六大精神在全国环保系统的贯彻落实;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深入宣传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宣传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刻领会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必然,深刻领会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宣传要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懂得提高环境质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知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宣传要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联系"十五"环保目标,联系各地的实际情况,多报道各地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座谈会精神的体会,多反映各地贯彻十六大和中央座谈会精神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多宣传各地为推进"十五"环保目标实现而采取的新举措和取得的新成效。

继续做好环境警示教育工作,要在认真总结以往开展环境警示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思路,整合力量,充实内容,改进方式,推动环境警示教育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今后3年内,全国环境警示教育工作将重点组织种植环境警示教育林、建立环境警示教育户外宣传牌、制播环境警示教育电视片和环境警示教育展览、展示和公益演出等系列活动。各地既要按总局或省级环保部门的统一部署,做好上述活动的组织配合工作,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每年至少开展2项以上以环境警示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做好环境警示教育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分阶段、有目标地将环境警示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二、以我国开创环保事业30周年为契机,组织系列宣传活动,做好环境宣传工作,进一步弘扬和繁荣环境文化。

今年是中国环保事业开创三十周年,环境宣传工作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一些有声势、有力度的宣传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三十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绩,讴歌环保事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总局将在北京和沈阳两地举办"中国环境文化节"活动,集中展示和讴歌三十年来的环保成就。环境文化节主要包括:征文活动、国际环保公益歌曲大赛、三十周年环保成就图片展、大型环保文献记录片制播、著名歌星演唱会、全国环境保护公益广告大赛等系列活动(具体方案另发)。各地也要结合当地实际,策划和组织以庆祝环保事业三十周年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要注意发挥和调动各群团组织、文艺团体、专业文化公司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讴歌环境保护和环保事业的"大合唱"。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各地宣传庆祝活动要形成高潮,以宣传形式的多样化和宣传内容的丰富性来进一步推动环境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改进和创新环境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各地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环境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遵循环境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推动环境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从2003年开始,总局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计划(绿色教育工程)。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通过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全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公民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有所增强,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得到初步普及,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开始形成。2003年是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计划的第一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提高"绿色学校"创建质量,加大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力度。启动"绿色大学"和"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做好"绿色机关"、"绿色饭店"、"绿色军营"等创建活动的试点。

2、积极开展"环保下乡"活动,要把"环保标语口号上墙"作为环保 下乡活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好,逐步推动面向农民的环境教育工作。

3、继续推进"环保知识进党校、行政学院"工作。

4、认真开展"环保知识进企业"活动。要把企业的厂长、经理作为环境教育的重点对象,努力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的主动性。总局将和国家有关部门共同举办国有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环保知识培训班。

5、与共青团、全国妇联密切配合,进一步深化、推动"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活动"和"争当环境小卫士"活动。

6、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组织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7、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理论研究。

四、加强环境新闻工作,积极引导新闻舆论,推动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环境新闻工作应紧紧围绕着"十五"环保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为完成"十五"环保三大任务,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1、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各地没有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的,要抓紧建立;已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的,要不断加以完善,增加新闻发布的力度和频次。

2、加强新闻管理,不断环境新闻发布办法,改进新闻发布工作。

各省和大中城市环保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关于环境新闻管理的制度,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环境新闻的管理。要大胆探索新闻发布的新方法,营造环境新闻的新声势。2003年总局将组织中央媒体加大外出采访力度,各地要做好配合和协调工作。

3、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化,努力拓宽环境信息发布新渠道,开辟新阵地,以适应不断增长发布内容的需求。

4、认真组织好"地球奖"、"杜邦杯"、"中华环境奖"和"全球500佳"的提名推荐工作。

5、做好环境新闻工作者队伍的培养,支持环境报记者站的工作,重视调动和发挥环境记者、环境使者、环境作家等新闻、文学、艺术工作者在环境新闻宣传和环境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