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梅州市信息化顾问及战略合作伙伴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5 07:39:30  浏览:948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梅州市信息化顾问及战略合作伙伴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梅市府办〔2008〕73号
关于印发梅州市信息化顾问及战略合作伙伴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信息化顾问及战略合作伙伴管理办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十二月八日



梅州市信息化顾问及战略合作伙伴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快我市信息化进程,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规范信息化顾问及战略合作伙伴的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化顾问(下称“顾问”),是指市政府聘任的为我市信息化工作提供决策咨询、项目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服务的人员。

本办法所称信息化战略合作伙伴(下称“合作伙伴”),是指通过合作给我市带来资金、人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具备提升信息化水平的能力,推动信息技术进步的国内外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

第三条 顾问和合作伙伴的聘任工作依照规定的任职条件和程序进行。

第四条 顾问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热爱梅州,关心梅州信息化事业;

(二)熟悉有关信息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突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掌握国内外最新的信息化信息、技术;

(四)身体健康,能够保证履行顾问职责所必需的时间;

(五)市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合作伙伴应具备上述第(一)、(二)、(三)、(五)项条件。

第五条 顾问和合作伙伴每届任期分别为两年、五年,可连聘连任。

顾问和合作伙伴任期届满,自动解聘。

第六条 顾问和合作伙伴的产生途径。顾问和合作伙伴可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推荐,也可由个人或单位直接向梅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荐。

第七条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规定程序和聘任条件对顾问人选和合作伙伴名单进行初审,然后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报市政府研究确定,签订聘任(战略合作)协议、颁发顾问聘任证书。

第八条 顾问和合作伙伴可按规定向市政府提出书面申请辞去顾问职务和解除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市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顾问和合作伙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政府对其解聘:

(一)不履行或不能全面履行顾问和合作伙伴职责的;

(二)在履行职责活动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受到刑事处罚的。

解聘时,市政府以书面形式通知顾问和合作伙伴,并在相关网站发布公告。

第十条 顾问和合作伙伴的职责。

(一)顾问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⒈决策咨询。熟悉和关注梅州信息化建设情况,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市政府重大信息化决策进行咨询及论证。

⒉调研论证。根据国内外信息化发展态势,考察调研梅州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对梅州信息化发展走势等专题进行战略性、预测性、前瞻性的调查研究;对梅州信息化重大项目进行可行性评审和参与决策。

⒊引荐项目。发挥优势,引进或推荐信息化项目,特别是信息产业、软件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项目和提供各类信息化资讯。

⒋人才培训。围绕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和对梅州信息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适时举办信息化专题讲座,并开展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培训。

(二)合作伙伴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⒈熟悉和关注梅州信息化建设情况,积极参与市政府组织的重要信息化交流活动,结合国内外信息化发展态势,及时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建议,组织撰写信息化专题报告,为市政府作出信息化决策提供依据;

⒉加大对梅州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在项目、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向梅州倾斜。积极为梅州引进或推荐信息化项目,特别是信息产业、软件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项目,推动项目实现有效对接;

⒊支持梅州信息化人才培养。针对不同群体举办各种类型的信息化专题讲座,培养高、中、低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并组织开展人才交流活动。

第十一条 顾问和合作伙伴的权利。

(一)顾问在顾问活动中享有以下权利:

⒈听取本市信息化工作情况报告,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对有关情况进行调研;

⒉参加本市信息化工作有关活动、会议;

⒊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⒋根据项目或课题获取适当研究经费;

⒌获得来梅往返交通费及食宿费;

⒍由市政府授予聘书,并载入《梅州市志》和《梅州年鉴》;

⒎信息化招商引资成功者,按照梅州市鼓励招商引资的有关规定进行奖励。

(二)合作伙伴在合作中享有以下权利:

⒈入《梅州市志》和《梅州年鉴》;

⒉同等条件下优先承接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化项目;

⒊对合作伙伴在梅州投资或引荐的项目和开展的业务予以大力支持;

⒋对信息化招商引资成功的,按照梅州市鼓励招商引资的有关规定进行奖励。

第十二条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加强与顾问和合作伙伴的联络、沟通,承担日常工作。

市政府每年组织召开一次顾问和合作伙伴负责人全体会议。

第十三条 顾问和合作伙伴工作所需费用由市政府拨给,并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经费开支实行财务单列,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接受财务监督和检查。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厦门市专利产品认定管理办法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专利产品认定管理办法


厦府[1995]综130号

(厦府[1995]综130号发布 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修订部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厦府[2002]75号)修订)

  第一条 为有利于识别专利产品,打击假冒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保护专利权人、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厦门市专利管理局为厦门市的中国专利产品(以下简称专利产品)认定部门。

  第三条 专利权人或经合法许可的专利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出口经营者,均可依照本规定向厦门市专利管理局申请专利产品认定。

  第四条 对申请专利产品认定,采取一专利一申请原则;对于一件产品,包含几项专利的,可以就其中一项提出申请。

  第五条 申请专利产品认定应向厦门市专利管理局领取和填报《专利产品认定申请表》,并提供下列有关材料及物品:

  (一)申请人身份资格证明;

  (二)专利证书、年费交纳凭证、专利文件;

  (三)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四)专利产品实物或者反映其特征的图纸、照片或法定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

  (五)必要时应提交其它有关的材料或者物品。

  第六条 申请认定的专利产品,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厦门市专利管理局发给认定证书和标记:

  (一)产品具备专利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

  (二)专利权有效;

  (三)生产、销售或进出口者是该专利的合法实施者。

  厦门市专利管理局应在接到全部申请材料、物品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认定工作。

  第七条 专利产品认定证书及标记由厦门市专利管理局统一制作。

  第八条 厦门市专利管理局应对认定的专利产品及其生产、销售、进出口者登记备案。

  第九条 持有认定证书和标记的权利人可在专利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认定标记,或标以“中国专利产品,厦门市专利管理局认定”的字样。

  第十条 专利产品认定证书实行年度审查制。权利人在专利有效期内,凭交纳当年专利年费的证明到厦门市专利管理局办理年审手续,否则专利产品认定证书视为作废,权利人必须停止使用认定标记及有关字样。专利权终止之日起,必须停止使用认定标记及有关字样,该专利产品认定证书也同时作废。

  第十一条 持有认定证书和标记的权利人必须将该专利权的无效、终止、转让等变动情况及时书面报告厦门市专利管理局。

  第十二条 持有认定证书和标记的权利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厦门市专利管理局收回认定证书和标记,通报批评,直至追究单位及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将标记使用在未经确认的产品上;

  (二)将标记使用在非专利产品上;

  (三)将标记或证书转让给他人使用的;

  (四)超过认定登记有效期继续使用的;

  (五)其他不符合使用标记、证书情况的。

  第十三条 对擅自印制、销售、使用认定证书和标记的,由厦门市专利管理局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厦门市专利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
二○○二年 四月十六日

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意见》的通知

国家技术监督局


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意见》的通知
1996年9月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是在我国确定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后,行政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件大事。该法对于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执法、加强廉政建设,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技术监督部门担负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赋予的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一定要全面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并以此为契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开创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新局面。
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精神,我们制定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将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保障。全面、正确地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是政府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要高度重视《行政处罚法》的学习、贯彻和实施,严格按照国务院〔1996〕13号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把贯彻实施工作抓紧抓好。为此,特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行政处罚法》
1、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的重要意义。《行政处罚法》的施行,是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大举措,既有规范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的一面,也有保障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的一面。全面实施这部法律,不仅是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不仅是治理乱执法、乱处罚,也是为了防止和克服执法不严、执法不力。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出发,提高对实施《行政处罚法》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和改善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
2、切实做好《行政处罚法》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各级技术监督部门的领导同志,要以积极的态度带头学习法律,熟悉其内容,吃透其精神,并亲自指导法律实施工作;部门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专职行政执法人员要本着学用结合的原则,全面、深入地学习法律,掌握基本内容,并找出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保障的技术检验、检定人员也应根据各自岗位和职责,学习、了解《行政处罚法》,增强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通过学习贯彻《行政处罚法》,要在全系统形成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风气。牢固树立起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观念,不执法就是失职的观念,以及执法不当、执法违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
二、抓紧做好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订工作
3、维护法制的统一和稳定。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要从维护法制统一和尊严的高度,遵循既保证处罚法定、执法有据,又保障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连续、稳定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及时清理、修订现行的规章和规范性的文件,为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合法有效的执法依据,保证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与法律规定相统一。要特别注意做好各项规定之间的衔接,防止出现管理脱节等现象。对那些确属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当地人大、政府反映,力争通过国家和地方立法予以解决。
4、有计划地开展对现行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订工作。技术监督部门规章的清理、修订工作,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将于1996年10月1日前完成清理工作,并将清理情况及时通报各地技术监督部门。各地技术监督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地方政府规章的清理、修订工作。在清理工作的基础上,于1997年12月31日前,务必完成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修订工作,各地要及时将地方政府规章清理、修订情况上报国家技术监督局。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还应及时完成对本部门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自1996年10月1日《行政处罚法》正式施行之日起,规范性文件超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所设定的行政处罚,一律无效,必须停止执行。
三、依法规范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
5、坚持统一执法,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综合执法的原则。县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是法定的行政执法部门,必须以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职权为依据,以法定的处罚方式、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实施行政处罚;必须坚持以技术监督部门的名义统一执法,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综合执法,切实提高执法办案的有效性。
6、严格依法办理实施行政处罚的委托手续。各级技术监督部门所属专职执法机构未经法律、法规授权,均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按照《技术监督行政处罚委托实施办法》的规定,办理委托手续,以委托部门的名义,在委托权限范围内,开展行政执法活动。各地要在1996年10月1日《行政处罚法》施行前,办理完毕实施行政处罚委托手续。
7、建立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的制度。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内设业务机构应当以部门名义组织布署重大执法检查活动,并通过集体审议的形式,做出处罚决定;专职执法机构要在同级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调查取证、实施现场处罚、执行处罚决定等执法活动;技术机构为执法活动提供技术保障,负责出具准确、可靠的检验、检定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公正性,对所出具数据承担法律责任。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
8、加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快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守则、岗位责任制、错案追纠制以及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移送案件处理、罚没物品管理、文书案卷管理和执法情况统计报告等必要的工作制度,确保内部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
9、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质的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第一线工作的人员,代表着技术监督部门的行业形象,开展执法活动,实施行政处罚,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必须重视对行政执法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政策和法制理论的教育培训,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秉公执法、勤政为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使每一个行政执法人员做到懂政策、懂法律、懂业务,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执法违法、徇私枉法的人员要坚决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
10、加强法制工作机构建设。各级技术监督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在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工作中,尤其是在加强部门法制建设工作中,担负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要按照国务院通知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力量,法制工作机构不健全的,要健全;人员不足的,要充实。要使法制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适应本部门法制工作任务的需要,并保证法制工作机构骨干人员的相对稳定,切实发挥他们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五、严格依法办案,提高办案质量
11、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必须遵循《行政处罚法》有关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严格执行对案件的管辖、受理、立案、调查取证、审理、告知权利、执行、结案等诸环节的法定要求,保证行政处罚权的正确行使;要敢于办大案、要案,执法办案工作要立足于应诉,争取不诉,确保胜诉。
12、坚持监督与服务、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把握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在执法工作中,树立监督服务意识,注重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搞好引导与服务。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通过帮促能够达到教育其守法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对明知故犯、屡教不改、情节恶劣的,则应当严厉制裁,跟踪打击,充分体现法律的威慑力。
13、建立、健全案件审理组织和集体审议制度。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要建立由行政领导负责,有关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参加的行政案件审理组织,实行集体审议制度。杜绝对立案查处的案件由承办人员决定行政处罚的现象。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加强听证工作,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允许当事人申辩和陈述,要注重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以体现案件审理工作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14、加强协调配合,发挥整体优势。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要主动争取当地人大、政府和政协的重视和支持。积极与经济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其他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公安、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紧密配合,有效地发挥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以法律为准绳、以技术为手段、以检测数据为判定依据的执法特色,防止本位主义,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有效地打击违法行为。
六、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行风廉政建设
15、强化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执法工作的自查、互查和对下级部门的监督检查制度;要建立和实施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处罚的备案制度以及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对行政处罚的申诉和检举制度;严格执行现行的规章备案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要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不仅要监督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且要审查其合理性;不仅要审查行政案件的办理情况,而且要检查行政执法职能的履行情况。上级部门有权检查或督办下级部门办理的案件,上级部门发现下级部门具体行政行为有错误的,有权责令其限期纠正。
16、抓好行风廉政建设。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在强化行政执法工作中,必须加强行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廉政规章制度;依法接受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搞好齐抓共管,强化监督制约,不断增强整体拒腐防变能力;严禁在执法工作中吃卡拿要、以权谋私、乱罚款、乱收费,搞好职业道德和形象教育,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对维护行业形象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执法意识,自觉维护技术监督部门“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和政府信誉。